整合教材,初嘗“甜頭”
整合教材,初嘗“甜頭”
整合教材,初嘗“甜頭” 教生物已有五年,每每上到“細菌和真菌的分布”時,總有一種莫名的不暢之感。雖說作為“分解者”這個名詞,學生很熟悉,但八年級這章內容研究的是分解者的分布、具體結構、分類和它們與人類的關系。教材的安排思路首先是讓學生明白在我們身邊細菌和真菌無處不在,再具體到細菌和真菌的結構、分類,最后整合到與人類的關系,是一種整體觀由大→小→大的思路,這種思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,由常識到學識。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,我發現第一節“細菌和真菌的分布”,區分“細菌和真菌菌落” 在找真菌的形態、顏色時,很多學生以前都會在這里很盲目,因為教材給的是“霉菌”的相關內容,由于學生沒有“霉菌屬于真菌”這一知識,就是寫在書上,他們也找不到,甚至有的學生之前把這一知識歸給了細菌,因為“霉菌到底是細菌還是真菌?”這一問題搞不清楚,所以這里學生很盲目,老師顯得很被動,如果直接告訴學生“霉菌屬于真菌的一部分”,似乎在填充相關內容的時候,又有一種以偏蓋全的嫌疑,基于以上種種考慮,今年這章教學,我對教材進行了調整。我的思路是由“小→大”,即先上“細菌和真菌的結構和分類”,在上第一節“細菌和真菌的分布”,其優勢很明顯:
1、學生在學“細菌和真菌結構”時,很自然的會對比以前學的“植物、動物”的細胞結構加以對比記憶,這樣無形中就突出了重點,也抓住了重點。
2、 基于結構的了解之后,思維的形成,下一步就是分類,因為前一章節就是動物的分類,一種水到渠成的效果就呈現出來了。
3、再來上第一節內容“細菌和真菌的分布”,輕松自然,因為這里學生已經具備了“霉菌屬于真菌”這一知識,顏色上面學生可以聯想到真菌的其他菌種的顏色,而不僅僅局限于霉菌。另外在“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”中“需要有機物”這一條件,學生由“它們都沒葉綠體”很自然的會理解和總結出來。
這一次嘗試對教材的整合,讓我對這一章節內容的“教”有了很大信心,因為學生的“學”并不困難,也讓我對生物這門學科,要用“整體觀和全局觀”來學習的觀點,深感釋然。
上一篇:比賽促我成長
下一篇:畢淑敏經典語錄
? |